2017-05-27
在亲子依恋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孩子与父母间温暖、亲密和稳定的依恋关系,是孩子以后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积极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依恋关系是宝宝在婴儿期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建立起来的, 并在个体以后的人生中不断发生着作用。安全依恋的建立,意味着父母平时对儿童精心照顾、关心、爱护,儿童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温暖和爱,其生理的、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从而有安全感和快乐的情绪。这为儿童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提供了最优的智力加工背景,导致儿童最有效的认知活动,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建立安全依恋的儿童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
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2岁前是培养儿童信任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予儿童适当的、稳定的与不间断的哺育、关怀与照顾,儿童就能从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的满足中,体验身体的康宁和心理的愉悦,感到安全,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反之,儿童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形成多疑、孤僻的性格。
具有安全感的儿童能够毫无惧怕地离开父母自如地到处探索,他们相信可供他们依赖的人不会丢弃他们,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和他们在一起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护。这样,儿童就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信任,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很好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而未建立起安全感的儿童,就会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儿童生理需要的满足最初是通过向母亲发出情绪信号得以实现的。如果母亲能对信号做出迅速的反应,母婴之间积极而又愉快的相互作用将得以保证,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发展起来。
处于安全状态中的儿童,他们是快乐的,富有爱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儿童愉快的表情、动作即成为父母快乐的源泉。在这种愉快的生活氛围中,儿童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从中学会对他人的爱和同情心;而父母也更耐心地对儿童进行教养,让儿童掌握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促进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减少对环境压力造成的不适而引发的消极情绪。
总之,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父母或养育者应关注儿童安全依恋感的培养,给予儿童积极的、无条件的、关注性的关怀,并在依恋形成阶段避免与儿童长久的分离,以防止分离焦虑对儿童的个性产生持久性不良后果,使儿童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下篇
在一个家庭中,是先有了夫妻关系,然后才有了亲子关系,因此夫妻关系要优于亲子关系。当夫妻关系没有得到尊重和珍视的时候,亲子关系也不能良好发展。很多人在有了宝宝后,就忽略掉了伴侣,把所有的爱都投注到宝宝身上,这无疑是危险的,这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伴侣的伤害
家庭中夫妻双方一方过于关注宝宝的时候,就会冷落了另一方,被冷落的一方便会感到失去了意义和地位。人的潜意识里都是需要关注和爱的,当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挫伤和失落,尤其是在为家做出很多努力后,更希望得到关注、支持和爱,还有更重要的是认同。
这时候,一个家庭最容易出现的危机就是婚外情的发生。当家庭中一个伴侣在对方那里得不到关爱的时候,就难以抵制来自外界的关爱,甚至还会主动去寻找。即使是道德约束也难以遏制潜意识里对于关爱需求的累积和爆发。因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请不要单纯责斥伴侣,而是要尽快把对宝宝的关注力重新转移到伴侣上来,恢复爱的序位,挽救家庭,并调整心态,积极应付这一关系。
对宝宝的伤害
当宝宝成为一位家长过度关注的重心,那么,这方家长就会无形中把对伴侣的期待也加给宝宝。比如,一位妈妈过度关注儿子,无形中便把儿子当成了丈夫,希望儿子承担起丈夫的角色,宝宝要理解我、听我的话、赞同我的意见;要感激我的付出;当我与配偶发生冲突时,宝宝要站在我这边等。应此带来的是,角色的不对称,给予孩子的压力和伤害是无形,双方都得不到对等的回应,会使亲子关系扭曲化。
取代另一位家长的位置会使宝宝的良知感到愧疚,这种压力感迫使他更加渴望自由、渴望逃离,甚至离家出走。心理学分析,宝宝的愧疚感有时候会以生病的方式来告诉家长:我想把位置还给那一位家长,我不想取代他。生病就是死亡的象征,在宝宝的潜意识里,他以为自己消失后,就可以拯救爸爸妈妈的和谐关系,可以拯救家庭。
对关系的伤害
当一方长期关注宝宝而忽视另一方的时候,夫妻关系间的爱就会空缺,连接也会减少,夫妻关系会依赖于宝宝的存在而存在,宝宝就成为了夫妻关系的唯一纽带。夫妻感情会形同虚设,真正是为了宝宝而在一起。当宝宝逐渐长大,并且求学或结婚离家后,这个纽带元素突然的离开,夫妻关系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状态。长期的空缺连接,再次建立时会十分困难。
对于宝宝来说,父母关系的和谐是他健康成长的最坚实基础。如果一个家庭疏忽了夫妻关系的建设,把做好爸爸或者好妈妈优先于做好夫妻来考虑,其结果是宝宝得到一份不完整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整合它们,并会给宝宝将来的婚姻家庭带来影响。
荐书
《爱和自由》
《捕捉敏感期》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