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2
你是哪种育儿类型的父母?
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孩子的行为是控制还是放任容许。通过这两个象限的分割,可以确立四种育儿类型:权威、专制、放纵、忽视。
权威型:接受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同时控制孩子。
权威型父母会了解孩子的感受,并教他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而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交流及帮助。虽然父母很期待孩子的成熟表现,但是对孩子的缺点也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帮助他们的孩子寻找合适的渠道来解决问题。权威型父母鼓励孩子独立,但仍然对他们的行动限制。
权威型父母会设立规矩,期待孩子变成熟,独立,并有符合相应年龄的行为。如果犯错需要惩罚孩子时,他们会解释惩罚的原因是什么。孩子明白自己被惩罚的原因,也会了解这种惩罚的合理和公平性。惩罚的力度也是有一贯标准的。因此更容易从中学到经验教训。很多时候即便不进行处罚,但要让孩子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让孩子了解错误不能再发生,而不是简单的因为不想被处罚所以不能做。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社交能力更强。
专制型:拒绝孩子的需求,同时控制孩子
专制型父母是以限制、惩罚为主。他们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限制成长,但不对这种要求进行解释。在这种育儿中,体罚和责骂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同权威型父母相似,专制型父母也对孩子所有行为加以保护和监督,但在情感方面这些父母比较冷漠、忽视,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常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
用专制型方法抚养孩子往往非常听话,安静,但不是很开心。这些孩子经常患抑郁症和自我责备,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较差。但在学校的表现一般比后面两种纵容型和忽视型好一些。不过一旦专制型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很容易变得非常叛逆。
纵容型:接受和回应孩子的需求,但不控制孩子
纵容型父母会响应孩子的需求,但很少对孩子的行为有期待和约束。这种类型的父母不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自律。即便孩子还没有能力作出自己决定,也以其决定为准。
鲍姆林德认为父母选择纵容型的育儿方式很多是因为自己对童年的不满意。他们试图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做为父母的角色出现。他们希望能满足孩子童年的一切需求,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对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给予惩罚措施。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大多很不成熟,直到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之后,才会很吃惊的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麻烦。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虑,自信心不足。在一项青少年研究中,纵容型家庭孩子的酗酒比例是权威型的3倍,专制型的1.5倍。
忽视型:不接受和回应孩子的需求,也不控制孩子
这类父母虽然会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基础,但是对孩子情感需求缺乏积极反应,同时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不会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很少有亲子互动。这种类型的父母数量较少,而成因来自各方面,比如经济问题、烟酒毒品上瘾、缺乏身边人的鼓励支持等等。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对父母有最强的不满情绪,具有较强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这类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问题,比如逃学等等。
下篇
规则把父母的价值观传递给宝宝,并会帮他养成一生的习惯。订立规矩也是一门技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规矩合理有效,才能不破坏宝宝的快乐生活?应该把握怎样的原则,才能让这些规矩自然地被宝宝接受,成为帮助宝宝快乐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禁锢。
做敏锐的观察者,立必须立的规矩
父母应该对宝宝在每个发展阶段的典型行为有所了解,明白宝宝的行为是需要探索的空间、吵闹和活跃的时间以及发泄愤怒的途径,还是粗鲁、不适当的行为。因为我们必须让宝宝享有在安全范围内的自由。宝宝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有了兴趣,就会反复做某件事;在反复练习中,宝宝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规则。
不要一次立太多规矩
如果一次让宝宝面对太多的规矩,他接受不了也记不住。规矩建立需要有一个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宝宝需要父母耐心地反复提醒。
规矩要明确,有针对性
对于年幼的宝宝来说,理解复杂的规则是有难度的。在他犯错以后再解释为什么,他会很难理解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如果一个18个月的宝宝总是咬你的胳膊,你只要说“不要咬妈妈,很疼”就可以了。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规矩,应该明确地告诉宝宝“这是这里的规定,所有的人都要遵守”或者“这是咱们家的规矩”。
不要制定你自己做不到的规矩
检查一下你为宝宝制定的规矩,确保你对待宝宝、家人、长辈的行为准则是一致的。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给宝宝立的,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宝宝不挑食,你要首先做到不挑食。
与宝宝一起立规矩
由宝宝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所以要让宝宝有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而不是让他对父母的权威绝对服从。父母要承认并指出宝宝提出的解决方法的优点,这可以促进宝宝对规矩的适应和遵守。
不要总是说“不”
尽可能给一些宝宝积极的建议,而不是仅仅告诉宝宝不能做哪些事。如果你一直说“不行”,宝宝会无从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陷入什么都不可以做的迷局。慢慢地,他只会听从大人的话,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
保证你的规则是不变的
一旦立下规矩,无论什么时间、地点和场合,都要遵守。如果宝宝今天可以在家里踢球,明天又不许踢了,他就会觉得很混乱。
规矩不是绝对不能打破的
偶然顺应宝宝的要求,放松一下,以零食代替正餐、多看15分钟电视、取消一天的午睡,这会减轻宝宝的压力,让他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请放心,一次偶然的 “放纵”不会养成坏习惯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你的规矩稳定地建立,宝宝的好习惯已经养成了。